怎分對錯?


@劉兆生 - 2007/09/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我們打球,什麼時候叫打對了球,什麼時候才叫打錯?

我們以為是很容易分辨,其實世上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只有追求分辨對錯的方法和態度是否對或錯。

當我們要下決定時,若然一早已知結果,便會亳不猶豫,想也不想就去做;但在很多事情上,之前沒有人會知道後果是好是壞。如果後來證明是好的,那當時的決定便是「對」;反之,則是「錯」。

打球何嘗不是,未打出的球,我們怎知是好是壞,就算打了壞球,我們如不是當事球員,何來批評論述,甚至事後訪問該球員,他依然可以說:

「按當時環境和分析,我的決定是對的!若時光倒流,要我再下一次決定,我仍然不會更改!如果要變更,只是是受到那些不受控制的環境客觀因素所影響而已。」

這亦是行政人員在董事局會議上解釋錯失最常用的開場白。所以董事局一般只有基於當事人分辨對錯的方法和態度是否對或錯,用理性决定他去留。

「對」、「錯」的闡釋,在一般「打工仔」的心態中,更簡單直接——立即對自己有利的决定便是「對」的,有損自己的便是「錯」。但當公司業務不振時,便難分對錯了;試問連老闆也要走頭無路時,最錯是誰?

好了,我們不再追求對或錯的定斷,商管課程早教曉我們,不作決定才是最壞的決定(No decision is bad decision),作出決定時最重要的考慮是,對整體利益權衡輕重。是對或錯,決策者不再關心,尤其政治人物作出重大的抉擇時,可能只是靠當時一股直覺。但這直覺背後,融合了利益、處罰,和機會的折衷。於是我們學會了面臨重大抉擇時,會思考到有沒有折衷的餘地。

愛爾蘭的夏靈頓(Pradrig Harrington),今年拿了第一百三十六屆的英國公開賽冠軍。他在最後一洞把球開了下水,是一個重大的錯誤,罰了一桿他再開也下水! 是錯上加錯,但最後他憑心理意志,在加洞賽勝出,把錯變成對,像在告訴大家,沒有錯,何來對?

說到上星期和我們同組一起打球的張老闆,他在深圳開的那間廠倒閉了他每個朋友都知,但打球時無人敢提起。

張老闆打每一洞,都額眉深鎖,三推球也不進洞,自嘆自喟:「唉!早知輕力點。」球僮安慰他:「你的推線很漂亮,方向又準,只是力不從心,不是你想的吧!」

球僮這番話馬上勾起張老闆傷心事,嚇得我們各人不懂怎插口,但他卻欣然地望着球僮:「這幾個月來,人人都說我做錯,虧你懂得說我力不從心,感謝你!」

球場上,每場球我們或多或少也會犯錯,因為高爾夫球場的設計嚴格來說是迫我們犯錯,錯得愈少便贏。商場上也一樣,做錯的機會更多,但後果不是立桿見影得像推桿時,進便進,不進便不進。張老闆一定有做錯,生意才不能繼續不下去,但只要他的態度不是錯,將來也是有對的機會。

球僮說的一句「力不從心」,肯定了張老闆做人態度,令他找到了心理支點,繼續奮鬥下去。世事和打球,有時真的怎分對錯!(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